文獻學習】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分析和判斷
2013年是我國改革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一年。這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了總部署、總動員,為中國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在這次全會召開前,我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來自國際國內的不小壓力。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國內需求增速趨緩,我國部分產業供過于求矛盾日益凸顯,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2013年6月,中國出口出現了負增長,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僅增長6.3%。在2012年GDP增速回落到 7.8%的情況下,經濟下行壓力仍然持續增大。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并不多見的。對此,一些人對中國經濟前景產生擔憂,提出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中國經濟能不能持續健康發展、中國又將如何應對等問題。
對于這些質疑和擔憂,習近平作了及時回應。他指出:“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經濟增長及其他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預期目標之內,一切都在預料之中,沒有什么意外發生。”“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內生因素很充分。我們對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抱有信心。中國不會落入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同時,他也表示,“我們對問題和挑戰保持著清醒認識,正在采取穩妥應對舉措,防患于未然”。習近平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定信心,來自這一時期我們黨對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發展基本面的科學判斷。黨中央認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變。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
這樣的戰略判斷,是中央根據國際國內發展大勢得出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強調,觀察當前和今后世界經濟形勢,必須聯系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世界和中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國際環境看,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大勢沒有變,但世界經濟仍然處于深度調整期,經濟復蘇曲折乏力,市場需求持續不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當前,世界各國都在進行結構調整、再平衡以及體制改革,一些發達經濟體加快構建全球治理新秩序,制定全球經貿投資的新規則。這些,正在改變著世界經濟格局,使國際市場競爭、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激烈。從國內發展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推進,經濟發展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廣闊空間。經濟發展在形態、分工、結構等方面產生了新變化,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潛力巨大,中國的發展已經站在了更高的起點上。同時,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仍然突出,環境資源人口的約束加強,傳統比較優勢正在弱化,以出口和投資驅動型為主的經濟增長乏力。總之,在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今天,世界經濟格局的劇烈變動和我國經濟的深刻調整這兩種大勢相互疊加,正在改變著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因素,中國實現新的發展目標,贏得發展的新機遇,必須深刻把握國際國內發展大勢,準確判斷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2012年底,在黨的十八大結束后不久,習近平在廣東考察工作時就指出:“加快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國際競爭歷來就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占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201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分析了我國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等具體變化,指出“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
仍然處于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是又面對產能嚴重過剩和持續經濟下行壓力的中國經濟,處在什么樣的發展階段,發生了什么樣的新變化?在科學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習近平和黨中央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的新概括、新判斷逐步醞釀形成。2013年10月,習近平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時,概述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強調“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正在進行深刻的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201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中國經濟正處在“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特定階段的重要判斷。2014年5月,習近平在河南考察工作時首次提出了“新常態”的概念。他指出:“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7月29日,在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習近平又一次提到新常態,強調“正確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進一步增強信心,適應新常態,共同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從對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戰略判斷,到對我國發展階段性新特點、新變化的準確把握,再到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提出,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戰略判斷,是具有科學的理論方法和實踐依據的,它不是對我國經濟發展增速下降的簡單詮釋,而是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新的歷史定位。對于新常態的提出,習近平強調:“我們提出要準確把握、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就是適應國際國內環境變化、辯證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斷。準確把握我國不同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點,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span>
經濟發展新常態一經提出,就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但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新”在哪里、又是如何形成的?對此,人們理解一時莫衷一是。2014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分析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三個方面的特點。他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有幾個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201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了更為全面的闡述。會議分析了我國經濟在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生產供給、產業形勢、經濟增長動力、市場競爭、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宏觀調控等九個方面的趨勢性變化,作出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的重要判斷,得出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正在發生的“四個轉向”重要結論,即:“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中央提出的“九個趨勢性變化”“一個階段演化”和“四個轉向”,是我們認識和理解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根本依據。至此,中央關于經濟發展新常態已經有了比較深入全面的闡述: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主要特征就是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換;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基本內涵就是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新常態思想的提出和深化,準確定義了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成的長期性、趨勢性、規律性的新特征,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在形態、結構、動力等方面的歷史性變化,指明了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方向。
新常態下,人們討論最多的是中國經濟增速的下降。如何看待這個變化,是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然而,自2012年中國經濟增速降為 7.8%后,中國經濟已經告別兩位數的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的階段。中央認為,“正確看待經濟增長速度,對做好經濟工作至關重要,對做好各方面工作影響很大”。對于經濟增長速度的變化,習近平首先強調要全面客觀地看待。他指出:“中國經濟增速雖然放緩,實際增量依然可觀?!薄拔覀兛粗袊洕?,不能只看增長率,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大,現在增長7%左右的經濟增量已相當可觀,集聚的動能是過去兩位數的增長都達不到的?!绷暯竭€認為,這樣的經濟增速處于合理區間、符合我們的預期目標。他強調:“實現我們確定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只要7%的增速就夠了。”對于經濟增速趨緩的主要原因,習近平強調,這是中國主動調控的結果:“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問題,必須堅定推動結構改革,寧可將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任何一項事業,都需要遠近兼顧、深謀遠慮,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是不會長久的?!睆倪@些論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當前中國經濟增速趨緩,雖然受到世界經濟發展周期性波動的影響,但更主要的還是我們黨順應國際國內發展大勢,主動推進經濟結構改革的結果。一方面,從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工業化的歷程看,沒有哪一個地區和國家能夠一直保持高速增長,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后發優勢逐步減弱,潛在的生產要素效率逐步下降,經濟增長速度隨之回落,這是符合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的。另一方面,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出口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明顯降低,資源環境的約束不斷增強,原有的粗放型外延式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引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轉換發展動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成為今后中國發展的主要目標。尋找速度、結構、質量之間“黃金平衡點”,實現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的更高水平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向。習近平在201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要的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速度,是民生改善、就業比較充分的速度,是勞動生產率同步提高、經濟活力增強、結構調整有成效的速度,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這一論述集中闡明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們黨對于經濟增速變化的深刻理解。
正確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還需要關注其形成的深層次原因。事實上,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擴大,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機制作用下,中國經濟結構已經出現了積極變化,形成了長期向好的趨勢。這種變化并不再是單純的三次產業的調整,還涉及到消費、供給、市場競爭、科技創新、宏觀調控等深層次、全方位和多領域的經濟因素,中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方向演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際。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增長動力轉換是形成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要動因,是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后,實現經濟提質增效的必然要求。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形成是一種趨勢性的變化,并不意味著經濟發展會自然而然地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實現新常態下的新發展,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以順應和引領這些趨勢性變化,完成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這樣的變化,對于長期依靠規模速度和增量擴能實現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來說,無疑是一次歷史性變革。2015年9月,習近平在美國西雅圖發表演講時,用“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來形容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前景,是很有深意的??傊?,正確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思想,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全面準確地把握其中的科學內涵,不能以偏概全、一葉障目,只看到當前經濟增長速度的調整,看不到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生的結構性、趨勢性的積極變化。因此,習近平提出:“風物長宜放眼量。分析中國經濟,要看這艘大船方向是否正確,動力是否強勁,潛力是否充沛。在大海上航行,再大的船也會有一時的顛簸?!边@是很有針對性的。
經濟發展新常態伴隨消化過剩產能和經濟增速下降等方面的陣痛,使經濟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在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過程中,習近平還特別強調了保持戰略定力和守住風險底線、加強風險防范意識這個問題。他指出:“當今世界,機遇和挑戰并存。風云變幻,最需要的是戰略定力?!?/span>“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主動適應增長速度換擋、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換的新形勢,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彼€要求把我們的戰略定力、我們對經濟發展的信心通過穩定的政策傳導給全社會。根據這些要求,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沒有采用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政策,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的同時,持之以恒地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習近平還提出,要把難點和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按照這些要求,中央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各項工作,及時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適當進行預調微調,使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平穩運行。
(文章來源:《黨的文獻》2015年第6期,作者趙宇,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實習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