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土資源報】“天坑村”四問——關于湖南邵東黃陂橋鄉地面塌陷的調查
2015年12月19日凌晨,湖南省邵東縣黃陂橋鄉七井村的一條鄉間道路上,該縣國土資源局幾名工作人員正在搭建隔斷墻,防止過往車輛誤入塌陷區。不遠處,一個塌陷坑已被柵欄圍起;圍欄外的警示牌上,“此處塌陷,請勿靠近”幾個大字分外醒目。看似平靜的鄉村,此時卻因一篇名為《湖南邵陽現“天坑村”房塌橋斷如末日》的網帖,成為輿論的中心。社會各界紛紛關注“天坑”形成的來龍去脈、受災地和群眾將如何治理和安置,請看本報特約記者來自災害調查現場的調查。
如何應災?
地質專家緊急出動,省市縣三級聯動應急處置全面展開
黃陂橋鄉位于湖南省邵東縣城東7公里處,2015年11月下旬,這里的平靜被一連串“怪現象”打破。該鄉七井一組、光華一組陸續出現了水井水位下降或干枯、地面塌陷、房屋開裂等現象。
2015年12月16日至17日,塌陷坑開始成群出現,多處水井、池塘一夜干涸,魚塘里的魚也消失不見;塌陷波及了方圓1.5公里內的七井、光華、蘭元3個村7個組,一座村道平板小橋塌陷,部分村道路路面斷裂。七井一組村民鄧后華、鄧成亮、鄧龍亮3戶2棟房屋倒塌,其中一棟還是剛剛蓋起不久的新樓。
2015年12月19日,湖南省常務副省長陳向群、省長杜家豪相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省國土資源廳加強地質災害的預測與評估,積極發揮專家組作用,為決策提供依據”、“迅速采取措施,確保不發生人員傷亡事故;切實做好群眾疏散安置工作,維護社會穩定”。
當天深夜10點多,湖南省國土資源廳高度重視,廳領導連夜召集了相關處室和應急中心負責同志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貫徹落實措施。
12月20日早上8點,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在12月18日已派出首批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組的基礎上,再增派25名包括湖南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物勘院應急專家和技術人員以及應急測繪無人機組在內的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隊伍,同時派出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指導組,緊急趕赴災區開展應急調查,協助和指導當地政府開展應急處置。
與此同時,邵陽市委書記等市領導先后趕赴現場,查看災情,并就應急處置提出要求;邵陽縣政府立即啟動了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了應急處置及重建安置工作指揮部,下設6個工作小組,由縣長任指揮長,在最短的時間內明確了工作職責。
一場省市縣三級聯動的應急處置行動全面展開。
災情如何?
災害特征主要為地面塌陷和沉陷裂縫,調查面積0.36平方千米
12月20日中午至22日上午,由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地環處,湖南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察院,湖南省地圖院應急測繪無人機組,邵陽市和邵東縣國土資源局及國土資源所,黃陂橋鄉和七井村、光華村、蘭元村等單位和部門共計40余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組成聯合調查組,分成8個調查小組,采取地面調查、航拍測繪、應急測繪等工作方法對黃陂橋鄉石膏礦礦區及周邊地面塌陷區域進行應急調查。
應急調查組通過調查和綜合分析,基本查明了地面塌陷造成的損失和災害特征、影響范圍以及礦山開采歷史與現狀,對礦區及周邊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了預測評估,并提出了應急處置的措施建議。
根據調查成果和資料分析,區域內災害初發于2015年9月1日至3日,表現為中部農田零星出現塌陷坑,水井水位下降或干枯;自11月開始,區域內多處水井干枯;至12月,塌陷區域繼續擴大,農田、部分居民區陸續出現新的塌陷坑,其中12月16日至17日塌陷進入盛發期,塌陷坑成群發生,局部可見巖溶管道,同時區域南部墳山出現多條裂縫,導致房屋沉陷、水塘水井干枯、水渠斷流、公路坍塌、橋梁斷陷等。
其中,調查區共發現塌陷坑90處,多為土層巖溶塌陷,單體坑口直徑一般為1~10米,最大直徑42米,可見深度一般為1~5米,最深約為10米,塌陷平面形態多呈圓形或不規則形,在部分區域呈串珠狀分布。在空間分布上,塌陷主要分布在3個區域:一是七井村1、2組居民區南部水塘及村口公路區域,塌陷呈群聚式分布,面積0.01平方千米;二是七井村1、2組中部水塘區,塌陷呈群聚式分布于水塘周邊,面積約為0.001平方千米;三是光華村1組東北部農田區,塌陷呈長列式分布,延伸方向120~150度,面積約0.005平方千米。
同時,調查區還發現沉陷裂縫31條,裂縫總長度約1.3千米,單條裂縫長度一般10~100米,最長230米,寬度0.01~0.2米,最寬0.25米,可見深度0.05~0.5米,最大可見深度1.5米。按照裂縫特點,可分為3類:一是丘頂的拉張裂縫,平面形態呈弧形,多數連續貫通,裂縫走向為90~120度,兩端與東西緩坡裂縫連接貫通或者平行;二是山丘東側緩坡區裂縫,多呈直線型,連續性好,走向為45~70度;三是山丘西側裂縫,多呈直線型,斷續,走向為1~30度。
調查組根據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將災害影響范圍劃分為3個等級:一是房屋嚴重變形,或井塘干枯,或塌陷成群區域,該區域包括3個部分,面積0.02平方千米,占重點調查區域面積的6%;二是房屋較嚴重變形,或水井干枯,或塌陷零星分布區域,面積0.11平方千米,占重點調查區域面積的31%;三是房屋無明顯變形,或井塘水位下降區域,面積0.23平方千米,占重點調查區域面積的63%。
通過綜合分析,調查組將調查區劃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大、中等、小三個區域,面積分別為0.07平方千米、0.14平方千米和0.15平方千米,分別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9.4%、38.9%和41.7%,涉及村民98戶398人,房屋64棟462間,學校1座、師生86人,農田約140畝。
何以成災?
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土體的抗剪強度降低,土洞頂板厚度逐漸變小
如此密集而且大規模的地面塌陷、房屋開裂等現象的產生究竟是何原因?
應急調查組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地面塌陷區主要分布于黃陂橋鄉石膏礦采空區及其兩側,在區位上存在較大程度上的一致性。根據對調查結果的初步分析,該塌陷區屬巖溶溶蝕地貌,區內廣泛分布石炭系中上統壺天群灰巖、白云質灰巖等可溶巖,淺部溶巖強烈發育、地下水豐富,尤其是巖土界面處隱伏型、開口型溶洞、溶槽較為普遍,處于地下水徑流排泄強烈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是地面塌陷產生的基本條件。
而據氣象部門觀測的資料,自9月份以來,該區域降雨量達317.3毫米,累計降雨天數28天,最大日降水量43.3毫米。持續降水軟化和飽和了上覆土體,增加了土體重度,降低了土體的抗剪強度,同時上覆土體中的土洞受到的淺蝕、側蝕不斷加強,土洞頂板厚度逐漸變小,當發展到一定階段,地面塌陷隨之發生。
但網帖和當地村民紛紛把矛頭指向了黃陂橋鄉石膏礦。
據調查,黃陂橋石膏礦區由湖南省水文地質一隊于上世紀70年代在水文地質調查鉆探中發現,之后湖南省地勘局進行了黃陂橋石膏礦詳查。1972年,邵東縣黃陂橋石膏礦(鄉鎮集體企業)建礦開采現礦界北部4至7勘探線之間的石膏資源,上世紀90年代由于各種原因停產。2003年,礦山改制為個體股份制企業,2008年5月23日、2011年5月3日、2014年1月3日先后由邵陽市國土資源局發放了礦山許可證,三證期內開采范圍規模一致,最新采礦許可證有效期為2014年6月3日~2019年6月3日,礦山面積0.783平方千米,開采規模5萬噸/年。湖南省安全生產監督局先后于2005年5月、2011年9月5日發放了安全生產許可證,有效期為2011年9月5日至2014年5月3日,有工商行政營業執照。
邵東縣縣長沈志定也介紹,位于黃陂橋鄉七井村的原黃陂橋石膏礦是一家小型民營股份制企業。該礦2002年開始投產,2014年5月3日該礦安全生產許可證到期,5月4日,縣安監部門下達通知責令整改。由于整改不到位,該礦安全許可證一直未能獲準延期。縣政府為了確保安全、維護穩定,2015年6月26日專題研究了該礦的勸退關閉問題。根據縣政府要求,2015年8月7日,黃陂橋鄉政府與礦主及部分股東簽訂了自愿關閉協議,即日起礦方停止了抽水,并于9月7日封閉了生產洞井。究竟該石膏礦是不是此次塌陷產生的原因?沈志定表示,正在開展相關的調查取證。
后續如何?
全面查清災害現狀與發展趨勢,綜合治理,恢復重建,還百姓安居樂業
災害發生了,受災群眾的生產生活該如何安排?
根據應急調查組的建議,邵東縣政府在前期應急處置工作的基礎上,配合制定了應急措施和應急處置部署圖,將災區劃分為搬遷避險區、應急搬遷區、群防群測區3個區域,采取了進一步的應急處置措施。
同時,邵東縣政府召開了兩次群眾座談會,通報情況、聽取意見、宣傳政策、解答疑問;印發了搬遷避險公告,包括搬遷避險范圍、過渡租房補貼、房屋安全鑒定、受損房屋補償、確保社會穩定5個方面的內容。
據邵東縣政府相關領導介紹,截至2015年12月30日,邵東縣政府共疏散搬遷了危險區內七井一組村民32戶158人,對2棟危房實施了拆除,同時開展了24小時巡邏值守、監測預警等工作。
那么,應急處置的后續工作該如何開展?
根據建議,塌陷區域基本穩定后,邵東縣人民政府將迅速組織力量對地面塌陷、斷流水渠、嚴重溺水池塘、斷陷橋梁、損毀公路等進行填埋、堵溺、修復等。在應急調查和前期調查的基礎上,聘請專業技術單位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進行詳細勘察評價,全面查清災害現狀與發展趨勢,提出該地區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方案,由湖南省地質災害應急中心派專家跟蹤指導。
同時,按照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方案,組織力量對本地區地質災害實施綜合治理,恢復生態環境。邵東縣政府有關領導透露,重建方案正在醞釀,縣房產部門正在開展受損房屋安全等級鑒定,農業、水利部門正在對受災田土、山塘進行損失評估,同時,正在開展全縣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確保不發生同類災害。
目前,后續工作仍在緊張進行當中。
來源:湖南省國土資源廳
原載2016年1月12日《中國國土資源報》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