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湖南省砂石協會歡迎您!   今天是:

首頁 > 新聞中心新聞中心

偉大的英國能源轉型【能源列國志之七】

發布日期:2016-01-15 06:52:32   點擊量:1   標簽:新聞中心

去年12月初,就在習主席參加巴黎氣候峰會期間,北京經歷了最嚴重霧霾,PM2.5指數高達1000。有文章指出,這幾天北京的污染程度非常接近倫敦1952年12月的“致命污染周”。由于煤炭的過度使用,這一周倫敦每立方米的污染微粒高達1000毫克,直接導致了4000人死亡,此后還有超過8000人死于與此相關的嚴重空氣污染。此事件迫使英國政府真正啟動了“以氣代煤”為主進程的能源轉型。

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英國以“減煤”為主進程的能源轉型道路艱難曲折,甚至經歷過“激烈的流血的階級斗爭”。北海石油天然氣等替代能源大規模開發利用、撒切爾主義堅定不移的“去國有化”進程、人類對煤炭與環境污染氣候變化因果關系的不斷認知、英國社會能源轉型自覺性的不斷提高。上述四大因素在英國能源轉型的不同階段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今天的倫敦又是個非常宜居的國際大都市,八百多年歷史的倫敦是當下世界房地產價格最貴的城市之一,而且其核心區域的房價還在上漲中。吸引全球富豪們聚居倫敦的理由很多,潔凈的空氣、優良的環境,是重要因素之一。

英國對人類的貢獻不僅是煤炭、蒸汽機、工業化和資本主義,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以氣代煤”的能源轉型也是英國對人類社會的偉大貢獻之一。可惜的是,發展中國家學習模仿更多的是英國早期的工業化發展模式,而對最近60年英國能源轉型和修復環境的艱難努力視而不見。直到霧霾日甚一日之時,人們才想起英國“以氣代煤”的能源轉型示范。英國的示范告訴我們,修復環境是可能的,只要行動,永遠不晚。


輝煌煤炭業

英國煤炭資源豐富,開采歷史悠久,興盛時期曾雇傭超過一百萬名工人在3000個井下工作。1913年,煤炭生產達到頂峰,年產量高達2.87億噸,其中三分之一供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 英國實力衰落,煤炭工業也開始走下坡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工黨政府上臺,對煤炭工業實行國有化,以3.88億英鎊從礦主手中將陳舊不堪的640個煤礦全部買了過來,接管70多萬礦工和龐大的交通運輸設施, 以及大批附屬品工廠、焦煤廠、磚廠、房產和地產。

煤炭工業國有化的頭十年( 1947-1956年),西歐國家處于經濟恢復時期,能源需求大,英國煤炭工業曾再度處于黃金時期。短短十年,煤炭年消耗量從1.86億噸上升到2.18億噸。煤炭的黃金十年,也是倫敦污染最嚴重的十年,1952年那個“黑色霧霾周”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二戰后一段時期內,英國政府制定煤炭工業發展政策時并沒有考慮環境因素,對燃煤未加限制,煤炭消費量逐年增加。明知英國煤炭含硫量較高,由于英國強大的工會力量,政府未能對二氧化硫排放問題及時作出正面回應。英國煤礦工人工會在1984—1985 年發動了長達一年的罷工運動,使英國政府無法進行二氧化硫排放量的縮減規劃。罷工結束后,政府并沒有直接對發電站的煤炭使用量加以限制。僅1987年英國發電站就釋放了 2.02億噸二氧化碳,是整個國家排放量的 36%,其中大約32%的排放量來自中央電力發電站,工業部門的排放量占25%,運輸業占17%,家庭占15%。當年,英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全球的3%,電力供應工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約占全球總量的 1%,這引起歐共體在內的國際力量的特別關注。

1988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了關于大氣變化的世界大會,會議主要議題有: 關注由人類活動所致的污染問題、無效和過度浪費的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在許多地區快速增長的人口導致全球的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的問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其他溫室效應氣體在大氣層的密度問題,臭氧層損耗與紫外線輻射等問題,并規定需要在全球削減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才能使大氣層達到穩定的狀態,還要求到 2005年首先減少20% 的排放量。

國際組織和國際力量要求控制燃煤的壓力,迫使英國政府起初的不合作,轉變為基本贊同多倫多會議的內容。


六十年去煤路

以英國首相瑪特·撒切爾于1988年9月在英國皇家協會大會上發表演講為標志,英國政府正式認同工業二氧化碳排放與“溫室效應”之間存在聯系。正是這一明確表態,為接下來一系列減煤減排的立法和行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89—1990 年,英國出臺了一系列控制污染的法案。《1989 年控制煤煙污染法案》取消了家庭排放污染性煙塵的合法性,進一步加大了對工商業建筑釋放黑煙行為的打擊力度;《1989年污染控制( 補充) 法案》嚴格控制交通運輸工具對環境的污染;《1989年天然氣法案》、《1990 年環境保護法案》,嚴格控制特定工業和其他場所的廢物對大氣、土壤、河流、湖泊及海洋的污染。根據上述法案,英國政府積極采取措施,解決燃煤導致的溫室效應和酸雨問題。

英國政府對能源消費結構進行了調整,增加了石油天然氣的使用量,降低了煤炭的使用量,其科學依據為,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一度電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比率為 1: 0. 82: 0. 56。減少煤炭使用,對于煤炭行業而言,就是減產裁員。英國煤炭工業經歷了二戰之后短暫的再度輝煌后,接著是二十多年的下滑,到1979年 , 煤炭年產量降到1.2億噸 ,在整個能源消耗的比重中只占36.4%,都已不足頂峰時期的一半。1980年,礦工總數已降至25萬人,僅為輝煌時期百萬大軍的四分之一。

煤炭行業裁員的趨勢仍在繼續,1983年裁員1.6萬人,關閉礦井16個 ,礦工總數減到18萬,礦井只剩175個。1984年3月 , 英國煤炭局宣布再關閉20個礦井,裁減礦工2萬人,削減產量400萬噸。這個決定觸發了一場震撼英國的煤礦工人大罷工。

大罷工的激烈程度超出人們預料 ,最終成為英國歷史上最為激烈的勞資糾紛之一這場斗爭之所以激烈,有以下主要原因: 英國煤礦工人是英國產業工人中歷史最久、戰斗力最強的隊伍;他們從事最辛苦的勞動,居住集中,組織性最好,富有戰斗傳統。戰后煤炭工業國有化,數百個小礦區合成了一個大企業,這使煤礦工人團結戰斗能力大大加強,他們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進行斗爭,使礦工成為工資待遇最高的工人。在戰后工運中, 他們一直是英國職工大會的中堅力量,在英國十大工會中,礦工工會雖然人數不是最多,但作用卻很大。

1984—1985年冬季,礦工工會和保守黨政府不可避免地走到了攤牌地步。撒切爾夫人稱,這是一場針對濫用工會權力的管理權之戰。她對罷工早有充足準備,提前擴大了國家儲存的煤炭數量,使罷工未對發電廠供應構成影響。政府還動用了12萬警察,組建了大量的“別動隊”不惜與罷工工人糾察隊開展“武斗”,最終過半數礦工重回崗位,迫使工會無條件投降。


撒切爾夫人在這場戰爭中不僅最終戰勝了礦工,而且從此徹底解決了工會問題。從英國的角度來看,這場勝利是她一生中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事情。英國從受罷工影響最嚴重的國家變成了罷工相當少見的國家。這對提振英國經濟產生了近乎奇跡般的效果,并且一直在繼續至今。對英國的能源轉型而言,這更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

201511月,英國煤炭公司宣布年底前關閉旗下最后一個深層煤礦,這意味著伴隨工業革命而生的英國煤炭工業將徹底消失。煤炭造就了工業革命的輝煌,極盛時期的英國人均煤炭年產量近6噸,超過今天中國的人均煤炭年產量。

英國停止煤炭生產,用了整整六十年。


堅決調整能源結構

在煤炭退出英國能源行業期間,石油天然氣核電等替代能源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國石油生產始于上世紀初,但在1968年以前石油產量一直維持在10萬噸/年,上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北海油田的大規模開發,英國石油產量逐年增長,1976年石油產量達1241萬噸,1982年突破1億噸大關,1999年最高達1.37億噸。盡管英國本土的石油產量到達頂峰就快速下降了:2004年石油產量首次跌破1億噸,2005年石油產量為8470萬噸,預計2015年石油產量下降至5000萬噸以下,僅為高峰產量的三份之一。

在石油快速增長的時期,石油產量的增加很好地配合了英國政府和社會“減煤減排”能源轉型的歷史進程。這與過去十年發生在美國的頁巖氣革命很像,正是頁巖氣革命,使得美國天然氣發電比例迅速增加,煤炭發電比例降低,大大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1991年,英國在北海海岸探測到了足夠用15年的大型天然氣田,英國進一步加大了天然氣在電力發電中的比例。此外,英國政府還加大了能源消費中石油的消費量。1986 年英國石油消費量為6620萬噸;1989年上升到 6950萬噸;1990 年達到7130萬噸。

截至2008年底,英國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4.67億噸,天然氣探明可采儲量為3429.19億立方米(美國《oil & gas Journal》數據)。

英國政府也加強了核能、風能、水能及其他能源的應用。撒切爾夫人執政之初便開始了修建核電站的計劃。到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兩座較大的核電站---HEYSHAMII 和 TORNESS 建成投入使用。1991 年英國的核電站提供的能量相當于1520萬噸石油,相比1981年增加了將近一倍; 此時,英國14座核電站提供了總電力的21%,其中在1991—1992 年,蘇格蘭40%的電力供應由核電站承擔。

20世紀80年代中期,英國煤炭主要用于電力供應工業,大約占電力燃料需求總量的 75%。到2014年,煤電的比例僅為29%,氣電比例為30.2%,可再生新能源的比例第一次超過核電為19.2%,核電為19%。

英國國家能源與氣候變化部秘書長Ed Davey聲稱“2014年是創紀錄的一年當年英國的碳排放量減少了8%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持續增長而經濟也在蒸蒸日上


政治家的責任與擔當

1979年撒切爾夫人擔任首相時,著名的“英國病”(即過大的工會權力,通過罷工不斷膨脹工資)已經讓英國經濟氣喘吁吁。1979年,英國因罷工損失了2950萬個工作日。

撒切爾夫人對此進行了根本性改革。通過徹底私有化以及關閉無利可圖的國有企業,包括鋼鐵廠和煤礦,來縮小政府的規模。這導致撒切爾在1984-1985年同罷工的煤礦工人對峙時,公眾意見產生了嚴重分歧,有學者毫不猶豫地稱之為“激烈的階級斗爭”。

2013年4月,撒切爾夫人去世。對某些人來說,時光的流逝未能改變他們對撒切爾夫人的評價。

《衛報》的一篇文章報道,煤礦工人對撒切爾夫人的去世很少同情,現年70歲的達勒姆礦工協會秘書長戴維•霍珀說:“對工會來說,這(撒切爾夫人辭世)來得不夠早,我很高興自己活得比她長。”

英國能源轉型六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能源轉型也是社會的轉型,資源稟賦、科技創新、政府治理理念、社會價值轉變和法律制度演變都與之密切相關。上個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是英國社會艱難且激烈轉型的年代,鐵腕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出現正當其時。

湖南省砂協
微信二維碼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于我們 | 新聞中心 | 會員中心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 2015-2025 湖南省砂石協會 版權所有 郵編:410008 聯系電話:0731-84351277 84351377 傳真:0731-84351277 協會地址:長沙市開福區雙擁路九號長城萬富匯金座二十二樓
技術支持:長沙奇想網絡 備案號:湘ICP備202100714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