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印發《“十四五”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發展規劃》
一、形勢需求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進《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創新“十三五”專項規劃》實施,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效,有力推動了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健康發展。
科技水平持續提升。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技術實現國際并跑,超低能耗建筑和裝配式建筑技術及產品取得突破。工程建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大型工程裝備實現國產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術在工程設計、生產和施工領域得到推廣應用。自主研發的水處理關鍵核心產品和設備打破國外長期壟斷。
科技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和綠色技術持續創新,促進城市生態環境和居住品質明顯改善。裝配式建造和綠色施工技術實現規模化推廣,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成效顯著,為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治理、飲用水安全保障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高分辨率遙感、大數據、物聯網等數字技術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領域實現融合應用,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顯著提升。
科技創新資源不斷優化。建立部省聯動的科研組織管理機制,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取得新進展。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及23個專業委員會,匯聚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國際科技合作穩步推進,“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效明顯,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國際化深入推進。
“十三五”時期,住房和城鄉建設科技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在原創性研發能力、創新團隊建設、科技人才儲備、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還不適應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要求,需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創新能力建設。
(二)發展趨勢。
“十四五”時期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亟需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
發展綠色低碳技術是落實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的重要途徑。加快推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迫切需要加強科技攻關,研發和推廣綠色環保、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安全韌性等技術,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推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發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加強城市治理方式創新,迫切需要推進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的深度融合,加快推進基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發展工業化、產業化技術是推進建筑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加快推進建筑業轉型升級,解決建造方式粗放、勞動生產率不高、建筑工人短缺等突出問題,迫切需要加快推動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大力發展數字設計、智能生產、智能施工和智慧運維,促進中國建造從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支撐城市更新行動、鄉村建設行動為主線,持續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強化科技創新戰略支撐作用,推動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
(二)基本原則。
目標導向,需求牽引。聚焦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目標、突出問題和急迫需要,加強科技創新前瞻性謀劃和系統性布局。
以人為本,創新引領。圍繞建設“宜居、宜業、宜樂、宜游”的高品質人居環境,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重點突破,系統推進。突破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和建筑業轉型升級的技術瓶頸,推進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培育、人才培養協同發展。
整合資源,開放融合。統籌優化科技創新資源,加強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推動跨區域、跨行業、跨領域協同創新,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領域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科技對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實現碳達峰目標任務、建筑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關鍵技術和重大裝備取得突破。突破一批綠色低碳、人居環境品質提升、防災減災、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等關鍵核心技術及裝備,形成一批先進適用的工程技術體系,建成一批科技示范工程。
科技力量大幅增強。布局一批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支持組建高水平創新聯合體,培育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和科技領軍人才,建設一批科普基地。
科技創新體系化水平顯著提高。住房和城鄉建設重點領域技術體系、裝備體系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部省聯動、智庫助力的科技協同創新機制更加健全,科技成果轉化取得實效,國際科技合作邁上新臺階,科技創新生態明顯優化。
三、重點任務
圍繞建設宜居、創新、智慧、綠色、人文、韌性城市和美麗宜居鄉村的重大需求,聚焦“十四五”時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重點任務,在城鄉建設綠色低碳技術研究、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技術創新、城市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技術、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應用、城市防災減災技術集成、住宅品質提升技術研究、建筑業信息技術應用基礎研究、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技術創新、縣城和鄉村建設適用技術研究等9個方面,加強科技創新方向引導和戰略性、儲備性研發布局,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集成應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一)城鄉建設綠色低碳技術研究。
以支撐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和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聚焦能源系統優化、市政基礎設施低碳運行、零碳建筑及零碳社區、城市生態空間增匯減碳等重點領域,從城市、縣城、鄉村、社區、建筑等不同尺度、不同層次加強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城鄉發展方式和建設模式。
專欄1:城鄉建設綠色低碳技術重點任務  | 
1.城鄉綠色低碳發展理論與測評方法。研究城鄉綠色低碳發展理論與實施路徑,研究城鄉碳排放監測、統計和核算方法,構建城市、街區和建筑等不同層次的低碳城市指標體系,開發情景預測仿真模型與工具。 2.城市低碳能源系統技術。研究基于建筑用戶負荷精準預測與多能互補的區域建筑能效提升技術,開展高效智能光伏建筑一體化利用、“光儲直柔”新型建筑電力系統建設、建筑-城市-電網能源交互技術研究與應用,發展城市風電、地熱、低品位余熱等清潔能源建筑高效利用技術。 3.縣域綠色低碳建設技術。開展縣城、農村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技術、綠色節約型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研究與應用,研發縣域低碳能源產、供、儲、用適宜技術。 4.市政基礎設施低碳運行技術。開展城鄉供水、排水、燃氣、熱力、環衛、交通、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運維全過程碳減排的基礎理論、應用基礎、技術路徑、關鍵技術、設備產品研究,構建市政基礎設施綠色低碳技術體系與標準體系。 5.零碳建筑和零碳社區技術。研究零碳建筑、零碳社區技術體系及關鍵技術,開展高效自然通風、混合通風、自然采光、智能可調節圍護結構關鍵技術與控制方法研究,研究零碳建筑環境與能耗后評估技術,開發零碳社區及城市能源系統優化分析工具。 6.城市生態空間增匯減碳技術。開展城市綠地、濕地碳源碳匯機理研究,研發城市藍綠空間固碳、控碳材料篩選及應用關鍵技術,研究藍綠協同的城市開放空間增匯減碳技術和材料。 7.綠色建造技術。開展全過程綠色低碳建造關鍵技術、建筑全壽命期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關鍵技術、城市低影響開發設計施工關鍵技術、綠色建造前策劃后評估技術、建造過程排放控制關鍵技術等研究與應用。 8.綠色低碳建材。構建適應高品質綠色建筑發展的新型綠色建材與產業化技術體系,研發高性能主體結構和圍護結構材料、防水密封、裝飾裝修和隔聲降噪材料、相變儲能材料。 9.適宜性外墻保溫材料。構建綠色低碳外墻保溫綜合評價體系,研發適宜不同氣候區的外墻保溫產品和技術,研究保溫結構裝飾一體化外墻板技術及產品,開發高性能外墻保溫體系的檢測及評價方法。  | 
(二)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技術創新。
以構建多級多要素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為目標,加強歷史文脈傳承中的關鍵技術研發和創新,研究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和歷史建筑動態預警、防災減災及保護修繕技術,研究城鄉歷史文化資源數據采集與可視化展示技術,搭建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監管平臺。
專欄2: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技術重點任務  | 
1.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的修復修繕及防災減災技術。研究歷史建筑的建造修復材料、傳統工藝工法、結構安全檢測技術,研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的動態監測、安全評估和智慧消防技術。 2.歷史城區整體性保護與管理技術。研究歷史城區格局、風貌保護傳承關鍵技術,提出歷史城區的整體性保護方法,制定管理技術導則。 3.保護體系傳承與歷史文脈延續展示技術。研究城鄉歷史文脈的識別、織補與多維展示技術,開展已破壞文化遺產的虛擬建模和修復模擬技術及裝備研發。 4.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數字博物館平臺。利用大數據、傾斜攝影、三維激光掃描等技術,研究構建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數字博物館平臺。 5.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監管技術。針對名城、名鎮、名村、街區、歷史建筑、歷史地段等法定保護對象,研究基于高分辨率衛星影像的動態監測技術和體檢評估標準,研究構建保護監管平臺和技術體系。  | 
(三)城市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技術集成。
以促進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人居環境品質提升為目標,研究城市更新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城市體檢評估技術、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體系構建技術,開展城市地下空間高效開發、綜合防疫技術集成、城市群和區域空間布局優化技術研究,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
專欄3:城市人居環境品質提升技術重點任務  | 
1.城市更新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研究城市更新趨勢、理論和方法,研究城市更新政策體系、技術體系與標準體系及城市更新類型譜系劃分技術和規劃設計方法。 2.城市體檢評估技術體系。研究城市體檢數據采集、綜合評價和監測預警技術,研發國家、省、市三級城市體檢評估信息平臺,研究面向城市更新改造的專項體檢評估技術。 3.城鎮老舊小區功能提升技術。研究老舊小區改造規劃設計技術方法、地下管網改造與修復技術、停車設施提升改造技術,研究老舊小區改造中的存量空間再利用模式及運營維護長效機制。 4.老舊廠區更新改造技術。研究適應老舊廠區功能調整需要的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公共配套、景觀環境等改造技術體系,研發老舊廠房轉化為民用功能的建筑物、構筑物改造利用技術,以及消防設備、材料和技術。 5.城市地下空間高效開發綜合技術。研究城市地下空間智慧停車技術、智能機器人巡檢技術,存量建設地區地下空間綜合開發與高效利用和智能運維技術。 6.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研究城市生態網絡修復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體系建設關鍵技術、城市生態修復再生技術體系,以及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空間、基礎設施防疫功能提升技術,研究城市綠地更新與品質提升體系化集成技術。 7.城市水環境改善與修復技術。研究融合排水防澇與景觀生態的城市水系重構、城市降雨溢流污染控制、再生水回補城市河湖水系水質保持、城市河湖底泥生態清淤、水生態重構及生物多樣性恢復技術和裝備。 8.城市群和區域空間布局優化技術。研究適應不同類型城市群發展的空間結構、城鎮體系和生產力布局優化技術,研究區域生態安全格局構建技術、城市群和區域開發過程中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區域游憩網絡建設技術、城市群和區域魅力空間體系規劃建設方法。  | 
(四)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應用。
以建立綠色智能、安全可靠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為目標,推動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城市建設運行管理中的應用,開展基于城市信息模型(CIM)平臺的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智慧社區、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究。
專欄4:城市基礎設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重點任務  | 
1.CIM平臺。研究CIM構建理論、方法及標準體系,研究城市基礎設施數據資源體系與要素編碼及CIM多源異構數據治理、存儲、調用、共享等技術,研究CIM基礎平臺圖形引擎、城市空間仿真模擬與智能化技術,CIM典型業務場景應用范式與平臺建設評估方法,以及國家、省、市CIM平臺互聯互通方法、技術和保障措施。 2.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研究基于CIM的市政基礎設施智能化管理平臺構建技術。研發城鎮供水、排水管網病害識別技術,管網運行健康評估技術及產品,黑臭水體監測評估與修復治理技術,城市燃氣高效利用與節能減排關鍵技術,高效熱泵供熱技術和可再生能源供熱技術,綜合交通樞紐高效便捷換乘技術,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運行監測監管、大數據分析和模擬仿真技術。 3.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研究支持車路協同運行的城市道路、建筑、公共設施融合感知體系,研發耦合時空信息的城市動態感知車城網平臺,開發智能網聯汽車在公交、旅游、特種作業、物流運輸等多場景應用技術及裝備。 4.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研究“城市運行管理一網統管”目標下,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市容市貌、公共空間秩序、基礎設施運行監測等領域的應用技術,研究支撐國家、省、城市三級平臺互聯互通、數據同步、業務協同的體系構建技術。 5.完整居住社區智慧運維。研究完整社區典型場景的智能感知、服務決策、監測預警及醫療救治等關鍵技術及裝備,開發社區全過程運維服務平臺及裝備,研究智慧社區平臺與城市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對接技術。  | 
(五)城市防災減災技術集成。
以提高城市應對風險能力為目標,研究韌性城市建設理論與方法,研究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韌性提升、城市內澇治理、施工安全等關鍵技術,研發超高層建筑運行風險監測、探測識別與防控預警技術和裝備,構建全過程、多災種、多尺度城市風險綜合防控技術體系,建設韌性城市。
專欄5:城市防災減災技術集成重點任務  | 
1.韌性城市設計與管控關鍵技術。研究韌性城市設計及評價技術體系,研究多尺度城市空間風險防控與全過程適應機制和調控方法、公共設施平災轉換技術、既有建筑安全韌性提升技術、市政公用設施韌性體系構建關鍵技術與裝備。 2.城市內澇系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