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引領煤田地質經濟發展—— 訪河南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總工程師耿建國
“十二五”期間,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科學研究成果不斷涌現,科技服務職能不斷拓展,科技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全局上下形成了尊重知識、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科技創新工作呈現出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為煤田地質經濟騰飛插上了雙翼。
河南省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該局總工程師耿建國,作為分管河南局科技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對“十二五”期間該局科技創新工作取得的長足發展深有感觸。日前,中國礦業報記者采訪了耿建國。
記者:“十二五”期間,貴局的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哪些方面的發展?
耿建國:“十二五”期間,我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工作方針,堅持“一業為主、關聯多元”的發展道路,實施“科技興局”和“人才強局”戰略,加速科技創新和科學技術研究,科技實力進一步增強,地質勘查水平進一步提高,為國家和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基礎地質研究取得新成績,地質找礦工作獲得新突破,科技服務工作實現新進展,科技創新實力再上新臺階,產學研合作呈現新氣象,知識產權工作攻占新高地。
記者:基礎地質研究是地質工作的基礎,河南局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耿建國:基礎地質研究不僅對增強地質工作的后勁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我局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對河南省煤炭、煤層氣資源潛力進行了新一輪研究評價。我局開展了河南省煤層氣可采性評價與勘查開發技術研究、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研究和煤炭利用方面的研究等,完成了《河南省煤炭、煤層氣資源潛力評價》,預測煤炭資源儲量710億噸,煤層氣資源量1萬多億立方米,為河南省煤炭地質基礎研究、能源規劃、礦山接替、政府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二是首次對河南省頁巖氣資源進行了宏觀全面的分析評價,篩選了頁巖氣有利區和遠景區,完成了《河南省頁巖氣成藏地質條件調查》報告,為河南省頁巖氣資源潛力評價及勘查規劃奠定了基礎。三是參加了《煤礦礦井水分類》、《煤礦礦井水利用技術導則》等國家標準的審查,完成了《煤中氧含量的計算方法》、《煤質基準應用導則》等國家標準草案的起草工作,為煤礦安全高效生產、煤質化驗以及清潔能源利用做出了貢獻。
記者:開展地質找礦是煤田地質局的基本職能。過去五年,貴局在這方面取得了哪些突破?
耿建國:“十二五”期間,我局積極響應國家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加大資源勘查工作力度,為國家“358”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和河南省“6139”地質找礦行動計劃做出了突出貢獻。一是勘查成果豐富。全局共完成提交各類報告1774件,提交煤炭資源量204億噸、鉀鎂鹽38億噸、鋁土礦1億噸、硫鐵礦4313萬噸、鐵礬土4405萬噸、鐵礦4.69億噸、油砂礦3645萬噸。二是基金項目優質。我局先后完成“河南省睢縣西部煤普查”、“河南省鶴壁市石林煤詳查”、“河南省獲嘉縣馬廠煤預查”等地勘基金項目70個,品質優良。其中“河南省睢縣西部煤普查”是我省首個煤炭整裝勘查項目,勘查面積達2369平方千米,提交2000米以淺資源量89億噸,榮獲2014年度“全國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三是勘查礦種拓展。在進行煤炭資源勘查的同時,積極拓展非煤礦產勘查,先后提交了《老撾甘蒙省他曲縣農波礦區東泰礦段鉀鹽礦勘探報告》、《 河南省新蔡縣練村鐵礦勘探報告》、《河南省鞏義市涉村鋁(粘)土礦中深部預查報告》等一批非煤礦產勘查報告,取得了良好的技術經濟效果。
記者:地質科技服務是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貴局的地質科技服務工作有哪些新進展?
耿建國:我局堅持以地質技術和知識向社會各行業提供服務,積極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一是為國土資源管理提供服務。積極“融入國土、服務國土”,圍繞農村集體土地確權登記、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復墾、邊界勘測等承攬涉土項目120多個,為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和加快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二是為地質環境整治提供服務。我局相繼承擔了《汝州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基金項目和10余個煤礦隱蔽致災因素普查項目;施工了靈寶市資源枯竭型城市、鄭少洛高速公路新密段沿線等區域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工程;完成了禹州、新鄉等地40余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的編制等,為建設美麗河南做出了應有貢獻。三是為礦業發展提供服務。在平頂山葉縣施工了鹽礦水平對接井,在山西晉城、大同等地施工了大口徑瓦斯抽排井,在山西柳林、西山等地開展了煤層氣鉆井,持續發揮了大口徑鉆井優勢,為客戶實現了增值,同時樹立了自身的品牌和形象。
記者: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發展”提到“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科技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支撐要素。貴局的科技創新實力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耿建國:一是政策資金支持。我局按照《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科技工作管理辦法》、《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科學技術獎勵辦法》,推進科技規范管理,制定了《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科研基金項目管理辦法(試行)》,每年按局統籌收入的10%~15%投入科研,實現了科技創新資金的基本保障。二是人才引進培養。我局制訂了人才培養計劃,多層次、多渠道引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人才隊伍得到壯大。目前,我局擁有博士研究生5人、碩士研究生113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44人,副高級技術人員235人,中級職稱505人,專業技術人員1514人,為我局實現科技進步與創新提供了人才支持。三是儀器設備更新。全局共購置石油類ZJ-20、水源類TSJ-2000、428XL法國地震儀、GPS衛星定位儀等一批鉆探、物探、測繪及化驗測試儀器600余臺套,購置金額達7000余萬元,設備儀器不斷更新,應用技術不斷提升,提高了攻深找盲的能力。
記者:產學研促進了技術創新所需各種生產要素的有效組合,已成為推動經濟和發展的最強勁動力。貴局在產學研合作方面有哪些舉措?
耿建國:我局堅持以科研項目為紐帶,以科技人員為支撐,建立起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提高了科研工作效率,正在形成通過科技進步帶動經濟增長的良性發展局面。一是繼續推進科技平臺建設。在持續建好“河南省地質物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煤層氣鉆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煤炭煤層氣重點實驗室”、“河南省礦山地質環境重點實驗室” 的基礎上,“十二五”期間又申報建成了“河南省能源鉆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煤層氣壓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大口徑鉆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河南省邊坡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我局地質勘查技術創新和經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二是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創新之路。以科研項目為紐帶,以科技人員為支撐,與大專院校合作建立了4個產學研基地和教育實習基地等, 加快實現技術成果轉化及應用,促進研究和產業的共同發展。
記者:資質是走向市場的通行證,知識產權是激勵創新的重要制度。過去五年,貴局在資質建設和知識產權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耿建國:知識產權對提升我局競爭力有很大作用。我們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主要包括:一是重視資質建設升級。截至目前,全局共有各類資質85項,其中地質勘查類33項,地質災害治理類資質31項,測繪資質6項,其他專業資質15項。主要地勘單位均有了主業最高的等級資質,并且資質種類基本齊全,滿足了承擔常規地質礦產勘查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資質要求。二是科研成果豐碩。我局先后榮獲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和省國土資源科技獎31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2項;完成的《大口徑工程井施工技術研究》和《深部煤炭資源快速鉆探成套技術研究》等獲河南省十大地質勘查科技進展殊榮。三是關鍵技術領先。我局完全掌握了L型井、U型井施工關鍵技術,水平段長度突破1000米,水垂比大于3,整體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完成的《大口徑氣舉反循環鉆具研制及應用研究》,填補了我國大口徑氣舉反循環鉆進技術、鉆井作業相關規程的空白。
記者:河南局在科技創新方面還有哪些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耿建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局科技工作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一是對非煤礦產成礦理論、成礦規律和找礦方法的研究不夠,找礦實踐經驗和成果不多,相應的專業技術人才和能力依然不足。二是水工環地質科技研究項目小、成果少,服務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不大、能力不強。三是對涉土業務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缺少系統、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提供的技術服務還處于低端水平。四是對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隊伍培育的力度不夠,既懂專業又懂管理的綜合性人才短缺,省部級科技成果和拔尖人才少,科技創新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這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決。
記者:科技進步、經濟發展是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得以實現的。貴局“十三五”時期的科技發展目標是什么?
耿建國:“十三五”是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決定性五年,也是全面完成中長期科技規劃綱要部署,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五年?!笆濉逼陂g,全局科技工作的四項奮斗目標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科技發展目標:研究和引進地質勘查相關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取得地質找礦重大突破;研究和引進吸收地質環境治理相關領域的關鍵技術和方法,提升地質環境預測、評價和防治水平;研究涉農、涉土相關技術,提高我局在國土規劃利用、不動產管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壤污染調查與防治等領域的技術服務水平;研究開發3個~5個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創建2個~3個示范項目或工程,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二是科技投入目標:以局、隊為投入主體,加大全局科技投入,要努力達到經營收入總量的2.0%左右,技術開發類實體和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的依托單位,每年用于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的經費要在此基礎上加大投入;加大對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在科研項目立項和設備采購專項資金上的傾斜和支持力度。三是科技人才目標:努力建設一支與我局地勘主業和職能轉變相適應的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高素質科技人才隊伍。全局在地勘主業及關聯業培養造就20名學科領軍人物;培養50名科技創新骨干,引進100名適應全面發展和職能轉變相應專業的青年人才;通過有組織、有計劃、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在全局培養出50名非煤專業技術能手。四是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目標:逐步完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相適應的政策環境、運行體制和機制,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產學研聯合,力爭“十三五”末在建實“兩室”、“五中心”的基礎上,再建成2個省部級乃至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或重點實驗室,再建成2個~3個產學研基地和教育實習基地。
記者: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請您展望一下貴局2016年及“十三五”的科技工作?
耿建國: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新的一年,很多開創性和奠基性的工作都將全面展開,未來5年乃至今后更長一段時期,我局科技工作能不能有一個大突破,關鍵就看我們能不能在這個承前啟后、承上啟下的關鍵時刻,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卓有成效地開展工作,開創一個良好的局面。我們將按照局第七屆科技大會確定的“十三五” 科技工作目標與任務,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發展理念和“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科技發展方針,堅持科技興局和人才強局戰略,按照《河南省國土資源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圍繞服務河南經濟社會發展和職能轉變的中心,實施人員精干、設備精良、技術精湛、成果精品“四精”計劃,構建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造就一批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局屬單位,為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保障能源資源安全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逐步實現煤田地質科技工作的整體突破和跨越式發展。
來源:中國礦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