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多措并舉破解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難題 發布日期:2022-12-22 02:26:46 點擊量:1 標簽:新聞中心 從長江支流湘江溯流而上,山道盤旋,層巒疊翠。然而在多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由于長年采礦、建設廠房等原因,地貌、植被等受到破壞,部分礦山山體受損、基巖裸露,水土流失嚴重,影響了當地生態環境。針對此,湖南省切實扛起礦山生態修復責任,通過深層核查、大力投入、合力修復等舉措,讓歷史遺留礦山生態問題成為歷史。深層核查,全面摸清問題底數歷史遺留礦山是什么、有多少、在哪里、面積多大?湖南省破解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難題,從深層核查開始。“歷史遺留礦山主要是指由政府承擔治理恢復責任的廢棄礦山,包括計劃經濟時期遺留的廢棄礦山,責任人滅失或難以確定的廢棄礦山,因退出保護區或去產能等政策性原因關閉并在政府作出關閉決定時明確由政府承擔治理恢復責任的廢棄礦山。”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負責人表示,在明晰目標范圍后,他們啟動了全省歷史遺留礦山問題大核查。2021年8月,湖南廳按照“省統籌部署、市縣分級負責、技術部門跟進、上下協同推動”的總體要求,成立了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組織全省14個市(州)、122個縣(市、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及相關技術單位,全面啟動歷史遺留礦山核查工作。“我們統籌安排了22家技術隊伍,抽調近400名技術骨干,與當地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共同推進核查工作;組建了35人的省級審核工作組,對全省3.6萬個圖斑進行3輪省級把關,嚴格實行周調度、周通報制度,高標準、嚴要求,確保核查工作的規范性、準確性和時效性。”湖南廳生態修復處負責人說。經縣級核查、市級復核和省級審核,湖南省全面完成了歷史遺留礦山核查工作任務,上報圖斑36066個,經自然資源部審查認定的湖南未治理歷史遺留礦山面積為10919公頃。“我們通過核查,準確掌握了全省歷史遺留礦山的空間分布和位置、損毀土地面積及權屬、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等,形成了標準統一、數據可靠的歷史遺留礦山信息數據庫,為完善全省礦山生態修復政策舉措、安排部署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等奠定了基礎。”湖南廳生態修復處負責人說。2021年11月,按照“十四五”時期末各地完成60%以上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任務的目標,湖南省部署市縣同步編制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今年3月上旬,湖南省14個市(州)及其所轄縣(市、區)全部完成方案編制、審批和備案工作;6月,湖南廳編制印發《湖南省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施方案(2022-2025年)》,明確了全省5個重點修復區和實施13項重點工程,用4年時間完成7000公頃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周密部署,推動實施重大工程解決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問題難度大,需要大投入、大工程,才能取得大成效。2019年4月,自然資源部安排部署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湖南廳迅速行動、周密部署,實行“一礦一策”,壓實“省統籌、市監管、縣實施”的工作責任。“我們成立了省級督導組,強化任務清單、交辦制、臺賬制、銷號制、通報制‘一單四制’動態監管,實行半月調度、每月通報、適時督導制度,結合遙感監測、實地核查等手段,落實相關工作任務;研發了項目監管信息系統,制定驗收細則,規范驗收程序,嚴格驗收標準;多次開展全覆蓋、多批次的實地督導,對修復難度大的礦山逐一把脈會診、對癥下藥,對修復進度滯后的地區發函督辦,確保工作任務按期完成。”湖南廳生態修復處負責人說。其中,湖南省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總投資3.9億元,修復了長江干流(湖南段)和湘江兩岸10公里范圍內廢棄露天礦山545座、土地面積1911公頃,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消除了地質災害隱患,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此前,2018年10月,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獲批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為做好試點工作,湖南廳切實履行牽頭責任,與相關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多措并舉、精準發力,推動試點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我們抽調力量成立省攻堅行動指揮部辦公室,建立定期調度制度,實行‘掛圖作戰’;選派7名技術骨干組成攻堅服務團,到地方掛職協助推進相關工作;制定驗收銷號標準,組織專家開展現場技術指導,共同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難題。經過大家不懈努力,試點工作于2020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實現了國家下達的績效目標。”湖南廳生態修復處負責人說。其中,湖南廳牽頭組織實施的五大礦區(永州市零陵錳礦區、郴州市臨武三十六灣多金屬礦區、衡陽市常寧水口山鉛鋅煤礦區、湘潭市譚家山煤礦區、婁底市冷水江銻煤礦區)生態保護修復項目總投資20億元,通過實施地形地貌景觀修復、土地整理復墾、水資源修復、地質災害防治等工程,新增林地約1386公頃、草地567公頃,帶動30萬名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改善了礦區10萬余人的生產生活條件,解決了6.8萬人的生活飲水難題,生態修復成效凸顯。合力修復,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需要大量資金投入,錢從哪里來?2020年1月,湖南廳按照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利用市場化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相關工作要求,啟動了合理利用礦山廢棄土石料推進礦山生態修復試點,對礦山生態修復市場化運作進行有益探索。今年1月,湖南廳出臺《湖南省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實施辦法》,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模式,制定土地資源使用權、特許經營權、指標流轉收益權、廢棄土石料合理利用權等方面的激勵政策,解決了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的信息披露不夠充分、參與渠道不夠暢通、支持政策不夠明確、回報路徑不夠清晰等問題,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進來,緩解了財政資金壓力。郴州市桂陽縣荷葉—太清礦區采取“工程修復+綜合利用+光伏發電”的模式,對廢棄煤矸石進行分選加工,用于生產建筑砂石料、制磚和筑路等,收益用于礦區生態修復。該礦區在完成生態修復任務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引入企業開發建設光伏發電站,將光伏發電與農業種植、畜牧等有機結合,實現“板上光伏發電、板下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有效促進了新能源產業與生態修復融合發展。該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可產生經濟價值1753萬元,節約標準煤7544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803噸,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湖南湘江新區新生水泥廠有50年的采礦歷史,留下了巨型礦坑,坑深超100米,南北跨度440米,東西跨度350米,坡度達80度~90度。湘江新區充分利用巨型礦坑獨特的地形條件,采取“生態+人文景觀+旅游產業”的模式,建成大型深坑樂園——湘江歡樂城,已于2020年7月開園。該項目基于礦坑實際情況進行改造,減少了近千萬立方米土方施工量,保留了綠地和水體景觀,兼顧了生態修復和水土保持。“湘江歡樂城項目消除了巨型礦坑的安全隱患,修復了區域生態,改善了當地群眾生活環境,促進了旅游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項目還為該區域后續實施土地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提升了土地價值,推動了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湖南廳生態修復處負責人說。今年,湖南廳成功申報了湖南長江經濟帶重點生態區洞庭湖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湘桂巖溶地區資江沅江上游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計劃2024年年底前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面積2790公頃。“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通過積極協調省級財政資金,今年已完成包括長株潭綠心區歷史遺留礦山在內的1242公頃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任務,明年將實施2290公頃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湖南廳生態修復處負責人說。來源:自然資源報編輯:雷閃閃 | 湖南省砂協 關注微信公眾號 關于我們 | 新聞中心 | 會員中心 | 聯系我們Copyright ? 2015-2025 湖南省砂石協會 版權所有 郵編:410008 聯系電話:0731-84351277 84351377 傳真:0731-84351277 協會地址:長沙市開福區雙擁路九號長城萬富匯金座二十二樓技術支持:長沙奇想網絡 備案號:湘ICP備2021007142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