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恒大更恐怖,爆出3.72萬億驚天巨雷!!!
一石驚起千層浪,中國金融界又迎來了一場震動。這顆驚天巨雷,比已經暴雷的恒大還要恐怖,規模達到史無前例的3.72萬億。這就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金融財團——中植集團。
11月22日,中植集團發布《致投資者的一封致歉信》表示,公司存在重大持續經營風險,負債規模在4200億到4600億之間,短期內可用于兌付債務的資源遠低于整體債務規模。
雖然爆雷的消息并不算多么出乎意料,但當公司正式官宣后,多少還是讓人唏噓。
很少有人想到,這個曾經不可一世的資本巨鱷,竟然會落到如此局面。仔細看了致歉信,震驚的嘴巴就一直沒有合上。
畢竟,在未暴雷前,市場上一直是以“萬億航母之類”的稱號看待“中植集團”這艘巨無霸的存在。
而且,在體感上一直認為中植系是比恒大更大規模的神話般存在。不相信,看一下這張中植系全盛時期的帝國,說萬億都怕保守了……
而根據致歉信披露的信息,萬億規則的中植集團真實的資產規模僅:2000億。
是的,你沒有看錯,這直接是縮水80%,堪比某某年代的放衛星。
這放衛星的結果傷害最大的肯定是投資者,因為大家是根據你放的衛星才買的產品。
現在你告訴大家你不是一艘航母,你只是一條游輪。在財富爆炸的年代,原來吹牛是不用上稅的……
只不過,可惜了這一頁紙的致歉信,稱為史上最昂貴的一頁紙一點也不為過,因為,這頁紙將資產直接縮水了:8000億。
本以為恒大1.7萬億資產對應2.5萬億負債,這資產/負債率比率已經頂破天了,沒有想到,大家沒有被中植系這雷的規模大所震驚,反而是被其縮水舉世無雙給震撼到了。
在縮水的資產規模下,原本不那么面目可憎、在暴雷年代已經司空見慣的萬億大雷面前,負債規則4200-4600億就顯得那么的大,大到是資產規模的:200%+!
也算是第二項打破吉尼斯記錄的存在。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 眼看他樓塌了……煙花散去,萬億的空中樓閣,原來是那水中月,鏡中花。
▲ 圖源:新浪微博
負債超4200億
嚴重資不抵債
在道歉信中,中植集團概括了從2021年底實控人解直錕離世開始,核心高管先后脫崗、公司內部管理混亂等狀況。雖然相關人員也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試圖扭轉困局,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集團相關產品開始陸續發生實質性違約。
經過相關機構盡調發現,集團賬面總資產約2000億元,整體負債規模在4200億到4600億之間,缺口高達2600億元,處于嚴重資不抵債。
雖然心里早有預期,但當負債金額披露之后仍然震驚了不少人,不管是微博熱搜還是朋友圈都在討論中植集團的爆雷事件,買了中植集團產品的人更是欲哭無淚。
▲ 圖源:微博評論
對此,甚至還有網友認為:“單從道歉信當中的表述來看,這些只是一個初步的數據,由于中植集團業務眾多,實際狀況可能會比現在初步調查的數據更加嚴重。”
事實上,早在今年8月市場中就有消息傳出中植系的理財產品停止兌付,波及15萬名高凈值人士、5000家企業以及1.3萬名業內人士,引發廣泛輿論風波。
在業內人士看來,中植集團爆雷的導火索和房地產息息相關。
從2018年開始瘋狂擴張的房企由于缺乏資金來源,不少開發商轉而投向中植系等金融機構的懷抱。有數據顯示,從2017-2020年間,中植集團旗下公司中融信托投向房地產的資金占比從6.6%一路上漲到18%。
只是最近兩年隨著地產行業的舉步維艱,開始拖累中植集團自身產品的收益率,甚至還有不少上市公司如微光股份、三德科技、永新光學、安邦電氣等在今年披露已經踩雷中融信托旗下產品,導致有預計的虧損出現。
▲ 圖源:微光股份公告
據不完全統計,已經官宣踩雷的上市公司達到15家,逾期本金超過5億元。
從不可一世
到舉步維艱
在資本市場上,中植系曾是投資者眼中不可或缺的亮點,與眾不同地矗立,猶如黃金標桿,成為許多人投資選擇的首選。它的光輝歷程和卓越的財務報表,令無數投資者為之傾倒,堅信其是一個穩健可靠的投資港灣。
但如同歷史上許多經典的財務丑聞,隨著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中植系的真實面貌開始浮出水面。投資者震驚地發現,原來那個光鮮亮麗的金融帝國,其實是建立在一連串的虛構項目、過度樂觀的承諾和經過“化妝”的資產負債表之上。
這些手段使得中植系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資金注入,逐漸擴大其市場份額,創建了一個金融版的“空中樓閣”。然而,真相是無法永遠隱藏的。當中植系的虛假面紗被揭去,這個曾被譽為堅不可摧的金融帝國的基石開始出現裂痕,隨后的崩潰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這種崩潰的影響力并不僅僅局限于公司本身,更是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財務損失,甚至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
▲ 圖源:新浪微博
金融市場,這個涉及巨大資本流轉的領域,向來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核心。因此,為了確保其穩健運行,嚴格的監管成為了必要。監管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還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的健康和穩定。
遺憾的是,中植系事件揭示了在某些情況下,監管可能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一個如此龐大的金融集團能夠長期隱瞞其真實的財務狀況,使得大量投資者蒙受損失,這確實讓人對現有的金融監管機制產生了疑慮。
中植系的問題,或許只是金融市場潛在問題的冰山一角,它警示了我們,監管機構需要不斷完善和調整其策略,以適應金融市場的快速變化和日益增加的復雜性。
對于投資者來說,中植系事件也是一個深刻的教訓。金融市場不是一個簡單的買低賣高的游戲,而是一個充滿變數和風險的領域。
投資決策不應僅僅基于公司的外在表現或是過于樂觀的市場預測,而應更多地基于深入的研究和風險評估。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市場中,唯有時刻保持警惕和清醒,才能確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
隨著官方道歉信的出現,曾經不可一世的中植系,似乎已經走到了最終章。
萬億巨輪
駛向何方?
一句話簡單來概括中植集團的爆雷,其實就是雪球滾不下去了。
對于中植系旗下控股的財富公司而言,通過各種方式募集了巨額資金,哪里需要錢就往哪里投入。只是當自己缺錢時,由于拿不到價格更低的貸款,就開始發行高收益的定融產品,包括年化收益8%的產品等。
只不過盈利能力無法覆蓋融資成本,為了可持續發展就只能發行新債還舊債,最終資金池越來越大,實在控制不住導致爆雷。
在踩雷這條路上,中融信托更是一向都相當“精準”。從最開始的華夏幸福到后來的恒大、融創、佳兆業等,每當有地產公司爆雷總能影響到中植集團,這也為公司的兌付危機埋下了導火索。
▲ 圖源:新浪微博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多以來中融信托有超過10只產品違約,或因到期無法兌付而不得不尋求展期。
即便忽略中植集團曾經的輝煌以及爆雷的原因,接下來這個萬億帝國該何去何從仍然影響著很多人。如何自救,也成了市場所關注的核心。
事實上,很早之前由于公司連續踩雷,中植集團在解直錕的帶領下就主動尋求過積極轉型。包括在金融板塊瘦身,更加聚焦于實業經濟。
▲ 圖源:新浪微博
同時為了能夠快速止血,中植系還在想辦法通過變賣資產來彌補缺口。就在今年初,中植系賣掉了手上唯一的基金牌照中融基金,還有盈利表現始終不佳的準油股份被地方國資接盤。
只不過相比較數千億的資金缺口,通過變賣資產,短時間內完全無法補足。
有業內人士認為,中植集團的底層資產成色究竟有多高,可能是影響未來走向的關鍵因素。只是就眼下來看似乎辦法并不多,就像中植集團在道歉信中說的那樣,或許只能向所有投資者致以最誠摯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