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陽打造市場化修復歷史遺留礦山新模式
近年來,桂陽縣始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著力推進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歷史遺留礦山重煥蓬勃生機。全縣綠色礦山占比達到93%,建成湖南首個工礦旅游主題公園——寶山國家礦山公園,被評為湖南唯一的礦業類省級生態文明教育基地;荷葉太清礦區歷史遺留礦山市場化生態修復入選全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
創新資金來源渠道
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的有機統一
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重在破解資金保障難題。桂陽縣深入調查研究,結合當地實際,利用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占用地發展光伏發電項目、植樹造林項目,并積極向上爭資立項,通過綜合利用煤矸石、實施土地復墾、發展清潔能源等方式,有效緩解礦山生態修復任務重、工程量大、財政投入不足等問題。同時,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深入挖掘礦山資源潛在價值,積極構建“誰修復、誰受益”的生態保護修復機制,實現政府和企業雙贏。在荷葉太清礦區治理過程中,采用市場化方式開展統一規劃開發,規范資源開采,在煤矸石處置和資源化再利用基礎上,結合縣屬國有企業改革,委托縣蓉城控股集團作為生態修復工作的實施主體,并通過公開拍賣方式確定煤矸石綜合利用企業和礦區生態修復施工企業,將拍賣資金用來支付礦區生態修復工程款,實現了效益最大化。目前,荷葉礦區已建成煤矸石全自動加工生產線,達到最大800噸/小時的煤矸石處理能力。
強化資源綜合利用
踐行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有機統一
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下大力氣做好生態價值轉化文章,加快資源型產業綠色轉型升級,著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突出資源化利用,積極探索廢棄礦區“綜合利用+產業導入”模式,把有利用價值的煤矸石“變廢為寶”;突出以用定治,準確把握礦山及周邊環境特征,采用“工程治理+生態復綠”的模式,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修復森林生態系統,有效減少土地荒漠化,增強區域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突出可持續發展,緊扣“碳達峰、碳中和”,充分用好“礦區土地”,采用“工程治理+光伏開發”的模式,發展清潔能源項目。目前,荷葉礦區已開發光伏電站600畝,年光伏發電約1886萬度,產生經濟價值1753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8803噸。
提增產業發展效益
推進修復治理與鄉村振興的有機統一
按照“因地制宜、適度開發,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原則,積極修復礦區受損耕地,恢復綠色植被,截至目前,太清礦區已修復耕地90余畝、林地600余畝,為推進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堅持光伏科技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采取“光伏+農業”的循環模式發展立體產業,創新實施“林光互補”“牧光互補”“農光互補”,形成“板上光伏發電,板下現代農業”的光伏農業循環模式發展格局,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開辟了新路徑、培育了新動能、提供了新支撐。同時,大力鼓勵、引導、帶動周邊村集體以土地出租、土地入股等方式,參與光伏等產業發展,為村集體帶來持續穩定的收益,促進村集體自我“造血”增收,實現企業降費、村莊盈利、政府減壓的三贏局面。目前,荷葉礦區開發的600畝光伏電站每年可為所在的干塘村村集體帶來租金收入18萬元。
來源: 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