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關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大力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的決議
中共湖南省委關于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
發展戰略大力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的決議
(2018年5月11日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4月24日至26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宜昌、荊州、岳陽、武漢等長江經濟帶沿岸考察,并在武漢主持召開第二次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就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發表重要講話。為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思想,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岳陽時強調“守護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指示,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大力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進行了專題討論和深入研究,作出如下決議。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思想,切實增強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思想行動自覺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瞻遠矚、內涵豐富、系統科學、要求具體,是指導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行動綱領和根本遵循。作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省份,我們一定要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 提高政治站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從維護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提高政治站位,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切實履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政治責任,把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全力打好以長江生態保護修復為重點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守護好一江碧水,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 貫徹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思想,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科學把握,對新時代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堅決態度。我們必須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落實到產業升級、通道建設、開放合作、鄉村振興等重點領域,加強改革創新、戰略統籌、規劃引導,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 把握基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正確把握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總體謀劃和久久為功的關系、破除舊動能與培育新動能的關系、自身發展與協同發展的關系,既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也為我們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明確了工作要求。我們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扎實推進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科學發展、有序發展、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明確總體思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思想,以“一湖四水”為主戰場,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目的,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創新引領、改革促動,堅持區域協作、融合發展,堅持內外聯動、深度開放,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更優美、交通更順暢、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的黃金經濟帶,加快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修復,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堅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出發,突出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水安全保障,實施污染防治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銜接,持之以恒推進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筑牢“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屏障,讓“一湖四水”的清流匯入長江,努力打造長江經濟帶“綠色長廊”。 深入開展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全面落實《洞庭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鞏固提升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五大專項行動成果,實施洞庭湖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加快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城鄉生活污染治理、工業污染集中整治、船舶污染防治、濕地生態修復等十大重點領域整治,突出大通湖、華容河、珊珀湖、安樂湖、東風湖等重點片區整治。加強對洞庭湖區超標排污、非法采砂、濫捕濫獵、侵占濕地等環境違法行為的集中整治,大力推進退林還濕、退養還清工程,逐步實現黑臭水體治理、畜禽養殖糞污處理、溝渠塘壩清淤、濕地功能修復全覆蓋,提高城鄉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率、農村安全飲水普及率、血吸蟲病防控率。通過綜合治理,使洞庭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到2020年,洞庭湖湖體水質總體達到Ⅲ類標準。 統籌推進“四水”聯治。繼續實施湘江保護和治理“一號重點工程”,順利完成第二個“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研究謀劃第三個“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扎實抓好株洲清水塘、郴州三十六灣、婁底錫礦山、衡陽水口山、湘潭竹埠港等湘江流域重點片區污染整治,加快推進產業轉型,依靠創新實現綠色發展。以湘江治理為重點,系統推進資江、沅江、澧水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和防洪能力提升,實施好養殖污染整治、非法采砂整治、船舶污染整治、城鎮與園區污水處理提升等重大工程。到2020年,湘資沅澧“四水”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質穩定在Ⅲ類標準以上,總體達到優良。 加強長江岸線專項整治。嚴格落實國家《長江岸線保護和開發利用總體規劃》,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超常規的舉措集中開展長江岸線專項整治。實行嚴格的岸線保護政策,按照關、停、并、轉的要求,強力推進長江岸線港口碼頭專項整治。全面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改提升、飲用水水源地專項整治、化工污染專項整治、固體廢物排查整改等整治行動。加強源頭治理,強化控源截污、清淤清污、垃圾清理等措施。 實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優化國土生態空間布局,嚴守資源利用上線、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環境質量底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紅線制度,2020年前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實施生態涵養帶建設工程,加強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建立覆蓋“一湖四水”全流域的生態涵養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基底自然原貌基本恢復。以洞庭湖區域為重點,推進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快實施國家濕地保護恢復工程、退耕還濕,積極穩妥清退歐美黑楊,到2020年,完成洞庭湖區域濕地修復3.7萬公頃。嚴格執行《湖南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落實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各項管理措施和保護要求。大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加強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建設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9%以上。 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治理。落實國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生活垃圾治理、廁所糞污治理、生活污水治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養殖行業環境整治為重點,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省域覆蓋。堅持不懈推進“廁所革命”,大力開展農村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嚴格執行畜禽養殖分區管理制度,加快推進畜禽適度規模標準化養殖,實施綠色水產養殖。推進農村污水垃圾專項治理,建設覆蓋城鄉的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加快整縣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到2020年,全省村莊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到90%以上,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 加強大氣和土壤污染治理。全面落實國家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深入推進大氣和土壤污染治理。實施“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廣應用清潔新能源,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構建大氣污染防治立體網絡。到2020年,全省14個地級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3%以上。實施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礦產資源開發活動集中的縣市開展尾礦庫專項整治行動。對全省耕地重金屬污染重點地區開展檢測和修復治理試點。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大力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著力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不斷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大力破除無效供給,綜合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水泥、煤炭、煙花、造紙等領域過剩產能退出和落后產能淘汰,著力處置“僵尸企業”,統籌做好職工安置、資產債務處置、兼并重組等工作,積極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深入推進“互聯網+”行動,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扎實開展產業項目建設年活動,著力抓好“五個100”項目,不斷增強發展后勁。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落實已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措施,進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和融資、用電、人力、物流等成本。 增強創新引領能力。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緊盯經濟發展新階段、科技發展新前沿,把培育發展新動能作為打造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實施重大科技工程項目攻關,推進區域科技協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大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前列。大力推進產品創新,培育發展新型市場主體,實施工業新興優勢產業鏈行動計劃,積極支持新產品開發,著力推動品牌發展,加快長株潭衡“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群建設。建設現代產業基地,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省。深入實施芙蓉人才行動計劃,強化人才支撐。到2021年,全省初步形成以現代農業為基礎、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充分發揮我省“一帶一部”區位優勢,以長江經濟帶建設為重要平臺,大力實施五大開放行動,加強同“一帶一路”建設有機融合,統籌沿江和內陸開放,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優化沿江產業布局,利用岳陽通江達海優勢,規劃引導長江和湘江內河岸線港口資源整合,推動江河湖聯通,發揮黃金水道作用。深化長江經濟帶旅游協作,打響“錦繡瀟湘、天下洞庭”旅游品牌。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重,優化營商環境,有效引進境內外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吸引跨國公司區域總部、營運中心和研發中心落戶湖南。深化重要改革和制度創新聯動,推動建設長江全流域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現代市場體系。 推進長株潭城市群高質量發展。以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為引領,依托各自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經濟基礎,推動長株潭城市群差異化協同發展。強化長株潭城市群在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地位,加強與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多領域合作,加快融入沿江產業發展鏈。加快推進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推進三市城市群規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要素市場、環境保護一體化。加快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長株潭自主創新示范區和湘江新區、岳麓山大學科技城、長沙臨空經濟示范區、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建設。整合技術、人才、創新等平臺資源,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促進產業協同發展、企業協同創新、環境協同治理,構建長江中游地區經濟活動組織和資源配置中樞,建設全國重要創新創意基地。 協同打好三大攻堅戰。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統籌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管控政府債務,擴大民間投資,優化投資結構,把投資重點引導到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綠色發展上來,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脫貧攻堅戰,發揮農村生態資源豐富的優勢,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綠色產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帶動貧困人口增加就業、增收脫貧。 加強組織領導,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 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強組織領導,創新體制機制,持續發力、久久為功,著力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在湖南深入實施、落地落實。 強化組織領導。全省上下要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定信心、勇于擔當、狠抓落實,認真研究解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在本地本部門落實中的新情況新問題。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統領作用,統一指導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統籌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大事項,確保省委、省政府決策全面落實。各級黨委、政府要正確定位,主動擔責,積極對接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各級黨政一把手要負總責。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主動對表、積極作為,加大對市州支持力度,形成統分結合、整體聯動的工作合力。加強新聞宣傳和輿論監督,營造良好氛圍。 健全責任體系。全面落實河長制、湖長制,建立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按照組織體系到位、制度體系到位、責任落實到位、監督檢查和考核評估到位的要求,完善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體系,明確各級河長和相關部門職責,加快構建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協同推動河湖保護管理工作。 創新體制機制。建立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探索涵蓋“一湖四水”的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與相鄰省份開展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合作,激發生態環境保護內生積極性。建立區域協調合作機制,主動加強與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特別是長江中游城市群的聯動,共同推進環境治理、基礎設施對接、市場統一等工作。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長江大保護體系,大力倡導綠色生活方式,鼓勵支持各類社會組織和青少年等廣大志愿者參與長江經濟帶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投入。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生態環境監測,建立健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機制,對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實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 加強依法治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加快制定出臺《洞庭湖保護條例》,修訂完善《湖南省湘江保護條例》和《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綠心地區保護條例》。各市州結合本地實際,制定相關條例和規章。完善環境資源公益訴訟制度。強化環境綜合執法,加強執法檢查,嚴肅查處破壞損害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開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審計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強化督查檢查。建立完善工作責任制,明確責任主體,抓住“關鍵少數”,層層傳導責任壓力。明確分解工作任務,列出時間表和路線圖,確定責任部門。對重點任務和重大政策要鉚實責任、傳導壓力、強化考核,推動工作落地生根。加大督查問責力度,落實領導責任制,絕不允許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更不能搞選擇性執行,對失職失責領導干部要嚴肅追責,確保工作落實到位。 全省上下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有力的舉措,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扎實推進長江經濟帶戰略實施,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