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精準路線的標兵:張家界扶貧記
張家界是中外知名旅游目的地,又是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境內4個區縣均屬貧困縣,其中桑植縣為深度貧困縣。
近年來,張家界市圍繞“做精做美全域旅游、做細做實脫貧攻堅”,深入實施對標提質旅游強市戰略和“11567”總體思路,積極創建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著力推動旅游優質發展,大力實施旅游精準扶貧行動,努力創建旅游精準扶貧“張家界樣本”。2014年至2017年,張家界市共退出貧困村140個,累計減貧20.86萬人,其中旅游扶貧脫貧8.34萬人;武陵源區在湖南全省率先實現整區脫貧摘帽,永定區成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慈利縣被列入湖南省旅游扶貧示范縣。
一
堅持精準施策,張家界市積極探索旅游扶貧路徑和模式。依托旅游產業優勢,探索出旅游扶貧“四條路徑”與“十種模式”。開展旅游景區扶貧,形成“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公司+基地+鄉村旅游開發+村民轉化、景區+配套產業(旅游村)+農戶”3種扶貧模式,武陵源、天門山、大峽谷等景區直接帶動周邊24個貧困村、2.3萬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開展旅游線路扶貧,實施“旅游風情鎮+配套產業+鄉村旅游+農戶、旅游村+特色園區+農戶、民俗風情+特色產業(旅游新業態)+農戶”3種扶貧模式,重點建設3條旅游扶貧產業帶,開發24條生態文化旅游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輻射帶動205個村、1.86萬戶貧困戶、6萬余名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開展旅游商品扶貧,推進“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村集體+農戶+旅游購物、特色種養村+農副產品+鄉村旅游+電子商務+農戶、基地+農旅文旅產品+農戶+旅游購物”3種扶貧模式,打造“乖幺妹”、軍聲砂石畫、張家界大鯢等一批“張家界禮物”,培育旅游商品企業達205家,帶動1.2萬名貧困人口脫貧。
開展旅游就業扶貧,實施“旅游項目+旅游線路+企業多渠道開辟崗位+農戶”扶貧模式,加強旅游服務、實用人才技術等系列培訓,先后開展各類旅游專業培訓3.7萬人次,指導農民就業1.2萬余人。

